新闻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扬州市永通染整机械有限公司

地 址:宝应县三里工业园区1号
电 话:0514-88988128
传 真:0514-88988129
联系人:张经理
手 机:13605257379

             13905255985
邮 箱:ytrzjx@163.com
邮 编:225800
网 址:www.ytjixie.cn

摆脱环境烦恼 浙江绍兴“三缸”历经转型质变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摆脱环境烦恼 浙江绍兴“三缸”历经转型质变

发布日期:2015-05-18 00:00 来源:http://www.ytjixie.cn 点击:

    这几年,不可否认,绍兴的环境好多了,一些黑臭河如今都能下河游泳。同样,在以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敢闯敢拼出名的长三角地区,重视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
    摆脱环境烦恼 浙江绍兴“三缸”历经转型质变说起绍兴,无论是人还是城市,上海人老喜欢加个“小”,唤作“小绍兴”。
    数十年来,皆是如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有将绰号“小绍兴”直接当作人名,登报起诉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弄堂口但凡绍兴人开的小摊,无论是洗衣还是贩粥,也多被连人带摊唤作“小绍兴”;时至今日,曲艺舞台上和街头巷尾,“小绍兴”称呼依旧。
唤“小”是亲热。上海与绍兴,人缘相亲,丝缕相连。此外,“小绍兴”的“小”,或许是因为在上海人的传统观念里,终归是个“小地方”,在浙江省内,地方小,人口少;另外,绍兴出“师爷”,绍兴人低调,擅长精打细算,过好日子。
  可相关媒体不久前采访绍兴一位领导,对方一开场就提“绍兴行政区域调整”,绍兴县成了柯桥区,上虞市成了上虞区,绍兴市区面积扩大约8倍,一跃而在浙江省内市区面积排名第二,仅次于杭州,公交社保城市建设全方面铺开。
  不仅如此,对方又说,经过十多年的产业转型升级,绍兴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几乎占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
  咦,上海人说“小绍兴”,多少年来,不就是“三缸”吗?染缸、酒缸、酱缸!染缸你懂的,位于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日日人流如织,货车奔忙,全绍兴的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酒缸更不必说,绍兴黄酒声名在外,上海人更是钟情。酱缸嘛,酱油酒醋腐乳,号称“无绍不成酱”,上海人也懂的。
  那么,“小绍兴”城市大了,新兴产业起来了,那老“三缸”又怎样了?那几样老旧的传统产业和手艺,是淘汰没落了,还是新生了?
  这转型的故事——尤其是最典型的“染缸”,在乡镇企业密集的长三角,倒是很多人想听。
  数十年的传统优势,转型?老师傅们也还得要扳指头算一算,“染缸”在绍兴搞了多少年了?
  从上世纪80年代柯桥古镇上冒出来的布街,发展到一座叫得响的“中国轻纺城”,市场里最普通的一家店面,常有穿着长袍的阿拉伯商人讨价还价,门前货车三轮车熙熙攘攘地过,这“城里”人人都自信,说在这里没有买不到的布。绍兴的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加上轻纺城的集聚效应,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从绍兴出去的布。
  绍兴“染缸”是“天时地利”的老传统,印染靠水,而绍兴自古水乡,“水多得不得了。”一家印染企业的老总傅见林回忆说,河网密布到什么程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镇上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大多不会骑自行车,没法骑啊,因为到处都是船、都是桥、都是石板路
  当年印染起家,倒也容易,上世纪八十年代,傅见林见识过最早的印染乡镇企业,倒真是符合很多人心中对“染缸”的想象——就用仓库里的大米缸做染缸,一缸染料水,拿两根竹竿子把染好的布挑出来晾干。大概过了两三年,乡镇企业靠本地人集资,才陆续买下被国企淘汰的设备,聘来国企退休的技术师傅,于是当年的绍兴,尤其是柯桥一带,各乡镇都办起了印染厂。
  那时候工艺落后,染料上色效果也差,污水污泥五颜六色的;排污?“都是排到河里的”,那时候观念,河是大家的,谁也管不着。更何况,印染厂让村镇上不少人有了工作,赚了钱,大家都高兴,好些人都记得,当时帮忙搬设备运水,还都是村民小组牵头组织的。
  陈泉生如今是柯桥区印染协会的秘书长,算得上是绍兴印染界的“老法师”了;他好几次忍不住感慨,说印染行业是当地的“母亲产业”,却又是“沉痛的民族工业”,它带动了中国轻纺城,带动了整个柯桥的建设,带动了百来万人的就业,但确实破坏环境,每次新闻上出现绍兴的黑臭河,他们搞印染的人心里真不是滋味。
  都想转,都说要转,可数十年的经验和优势,真有点舍不得。类似的想法,这些年在长三角各地,各类“中国XX城”的制造业圈子里,并不少见。
  环境的烦恼
  说实在的,绍兴的“染缸”转型,搞了好些年了。为什么要转?主要是环境压力。
  当地一位领导曾坦言,绍兴因为“染缸”出名,也因为“染缸”烦恼,直至近些年这烦恼还一直持续。印染是吃水大户,“染缸”终归要靠水,对河流的污染也重。一位知情人透露,2010年前后,仅绍兴县(现为柯桥区)每年老百姓关于黑臭河的信访、投诉有两三百件;政府因水质污染每年给养殖户的赔偿,高达一两千万元……
  事情早就开始干了。早在1996年。当时的绍兴县就建成了全长140公里的集中治污管网,“穿越11个城镇50个村庄、横跨大小河道45条”,在当时可是大动作。不仅如此,当地还按照股份制原则成立“绍兴县给排水管理处”,定向出让排污权和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权,这种治污经验后来向全浙江省推广。
  如今说来是笑谈。一位负责人透露,十多年前,排污权基本都是免费送的,好些印染企业都不当回事,还有不要的。可如今排污权成了抢手货,想买都买不到,或者买不起了,后悔的人多了!去年底绍兴越城区首笔排污权指标拍卖,竞争激烈,每日175吨废水排污权最终卖了412万元,相当于若要每日排1吨废水需2.35万元,即便有了排污权,企业每5年还需缴纳一笔排污权有偿使用费。
  这些年对“染缸”而言,环境“成本”高了,全社会对排污的容忍度低了很多。
  相比以前“河是大家的”,如今河流稍变了色,空中飘来臭味,就有人举报。当地一位环保站同志指出,有时候倒也不是印染企业故意“偷拍”,电话打给老板,那边急得一头汗,迭声说“我马上来查”——原本的名乡镇企业,如今都成了老旧厂房,印染需要很多管道,通水的,通蒸汽的,排污水的,以前用煤,后来改用天然气的……因为多次技术改造,老厂房里常常是这拉一根、那扯一根,有时候因为管路老化,一时还真不知道哪里漏了。
  傅见林做印染20多年,这些年“半主动半被动”地一直在“提升”,从原来自家烧锅炉到集中供热,污水从直排到加转预处理设备、回收再利用,有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因为环保问题被投诉。
“染缸”的出路
  这几年,不可否认,绍兴的环境好多了,一些黑臭河如今都能下河游泳。同样,在以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敢闯敢拼出名的长三角地区,重视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
  环境好了,那“染缸”们呢?类似的,长三角各地,那些塑料、电镀、摩汽配件、阀门、小电器、编织袋和人造革去哪儿了呢?毕竟,都是数十年的经验和优势。
  集聚升级,是绍兴“染缸”的出路。
  2010年6月,印染企业最为集中的绍兴县开始推进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先后三批共96家印染企业签约搬迁,计划数年内将全县80%的印染企业都集中迁入滨海工业区的印染产业集聚区。
  “并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集中提升。”柯桥区印染集聚办公室副主任赵卫刚指出,集聚区请来中国印染协会的专家,要求搬进来的“染缸”流程再造,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坚决淘汰,用水量严格控制,燃煤锅炉一律取消,集聚区内统一供天然气和蒸汽,废水废渣统一收集。
  有人嫌滨海工业区太远,也不愿花钱更新设备,宁可守在城里,但是设备不更新、环保不跟上,不少“染缸”还是逃不了关停的命。
  比如老叶的曙光印染厂,原本被要求限期治理时,他心里还算着一笔小账——银行贷款要还,好几个订单要做,原料钱还要垫着,技术改造要两三个月,且按他们厂的排污量计算,至少要800多万元……而隔壁印染公司为了让废水、废气、污泥达标,花了一两千万元;有小厂即便经济压力大,还投资了30多万元,购置废气静电处理设备,每年电费就多100多万元。
    老叶最后啥也没守住,几个月后,因为环保不达标,排污权被拍卖,企业暂时关停。去年,类似老叶这样的工厂,被关停的不在少数。而从2010年到2013年,仅柯桥一地,有111家违法违规印染企业被关停或者限期治理,679家违法企业被罚款数千万元,移送司法机关处理8人。
  变化正在发生
    “老法师”陈泉生指出,环保倒逼转型,实际上是加速了一场质变。
  在绍兴的印染圈子里,靠几分钱加工费“跑量”的加工型工厂,只能夹缝中生存,日益困难;而以创新为主、以质量取胜的企业,成为印染企业的“新生代”。
  转型中坚持下来的,都是精华。做印染十多年的钱淼根,也是这几年才特别深刻地意识到,实际上只要走上科研创新的路子,印染乃至大多数的制造业,并非一定和环保背道而驰;比如印染工艺,是有创新空间的,国际上最顶级的设计师,会为了布的一种效果守在染缸前数个小时。
  他们如今用的,多是意大利和德国的设备,对产品的要求,是“国际先进水平”。绍兴最大的一家印染企业里,自主知识产权的印花产品销售收入,能占到主要营收的80%;有时候检修污水处理池,生产线可以停上几天,但研发部分从来不停工。陈泉生举了好几家印染企业为例,这些企业近年来光设备投入就花了2亿元,其中一半是环保设备。
  在钱淼根看来,绍兴的纺织业和印染业在中国,乃至在全世界都很有竞争力——这里不仅有数十年的产业基础,还有中国轻纺城的贸易中心;印染集聚区提升后,今年底将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每天能处理110万吨污水;即便已经淘汰了数百家设备落后的印染厂,但绍兴印染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随之降低……
  但是,他话锋一转:“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比如我们企业有3个印花设计团队,每年数百万元的投入,可一些产品都不敢拿出来,怕被抄。”
  而未来,“中国制造”最终转型的路径,必定在于创新和品牌。绍兴的“染缸”走了第一步,而长三角乃至中国更多的“挣几分钱加工费”的工厂,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酒缸”和“酱缸”之外,期待更多转型故事
  绍兴的“酱”转型,同样依靠品牌和创新。
  仁昌酱园的副总滕军康从学徒工做起,已经和酱油打了将近40年的交道。在他看来,如今绍兴的酱油老字号,祖训没有变,传统工艺没有变——不少绍兴籍的上海人每年趁清明回老家扫墓,就会来买够一年的量,之后等明年清明再来。
  传承当然也有创新,和“染缸”一样,靠的是科技的力量。
  滕军康说,以往制酱要靠加温消毒,可如今采用的是高分子膜过滤,能用相对低温来保持酱原来的营养成分,还能保持它的风味不变,而且依旧能灭菌。
  另外,老字号并不意味传统就最好,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注重,滕军康和同事们去年研发出“零添加”的工艺——不放食品添加剂、不放焦糖、不放防腐剂、甜味剂,所有的东西都是纯天然的。
  还比如,滕军康和同事们建了太阳能模拟晒场,用特种玻璃搭起大棚,常年温度控制在适合晒酱油的温度,打破了“春天发酵、夏天晒制、秋天成油、一年一季”年产量限制……
  同样,绍兴“酒缸”也在转型。
  一家传统的绍兴黄酒企业,近年来创立了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努力发掘黄酒健康养生的价值——绍兴加饭酒中的蛋白质是啤酒的4倍、葡萄酒的80倍;黄酒中能检测出的无机盐就有18种,还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功能性低聚糖。
  一些口味甘甜、适合老外的“轻口味”黄酒也被研发出来,出口量不小。此外,绍兴的“酒缸”还将产业链延伸到了化妆品——原本没用的酒糟,却可以提取出化妆品的原料,成为一些酒厂研发的方向。
  最近因东莞开出第一家“无人工厂”、正日益受到关注的“机器换人”,绍兴黄酒行业早已开始涉足。当地一家龙头企业显示,一年前的5月,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就黄酒生产领域协作推进“机器换人”工程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用3—5年时间,通过实施系列化的“机器换人”和升级改造,使体力劳动用工量降低50%以上,生产环节的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同等生产规模的仓储空间需求降低30%以上。
  “绍兴酒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仓储、运输过程中,面临着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大,劳动生产率低等困境,通过机器换人工程,有利于减少用工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在企业董事长傅建伟看来,“机器换人战略,对于绍兴酒产业而言,是一场技术革命。”
  不仅如此,绍兴“酒缸”还看上了洋酒,一家绍兴企业收购了塞尔维亚最大红酒生产企业瓦萨奇酒厂。
  如果你觉得绍兴“酒缸”本来就强,收购国外酒厂不稀奇,那么还有一则消息,绍兴一家企业还收购了塞尔维亚最大的电机企业,由此一跃成为国际范围的行业领先者。
  在“三缸”之外,绍兴在不断拓展,通用航空、生命健康、医药旅游等方面,绍兴都有了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面向上海,绍兴有了“十大接轨工程”,而其中,最主要早已不是“休闲旅游”和“农副产品”,产业的接轨重点,在于打造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和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承接基地。
  在处处讲“创新”的当下,“三缸”的转型故事,不过只是改革开放后,数十年中国加工制造业更新换代的一个缩影——
  数十年在国际上创出的经验和地位,如何保持,如何升级?
  这依旧值得一问。

资讯来源于转载 开幅辊  扬州市永通染整机械有限公司

相关标签:气胀轴

13605257379

地 址:宝应县三里工业园区1号

电 话:0514-88988128

传 真:0514-88988129

联系人:张经理

邮 箱:ytrzjx@163.com

邮 编:225800

网 址:www.ytjixie.cn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